蘭嶼有三個部落有祈禱山,但椰油的似乎是視野最好的。也由於視野最好,太多外來觀光客去那邊製造垃圾與髒亂,因此當地人就把祈禱山用鐵絲網圍起來,不讓觀光客進去了。
我到椰油部落的時候,先問了一群坐在一起聊天的男人「祈禱山怎麼走?」他們跟我如此這般的講了之後,要我去某地方問人。
接著我就到了某地方去問了另外一個當地的婦女,他有點戒心的問我「你要做什麼?」我回答「我想上去看看。」他就跟我如此這般的講了,還跟我說「也可以上去禱告啊!」我向她道謝。
不過他同時也告誡我「上面不可以抽菸!」
椰油祈禱山不是太好爬,是之字型的小徑往上,且路面碎石蠻多的。因為昨天爬了天池之後腳還在痠所以速度慢了些。走到一半的時候雲層開始慢慢散開,天空漸漸放晴了,也變熱了,讓我滿身大汗。
從半山腰鳥瞰椰油,海面上突出的巨岩就是饅頭岩。饅頭岩以前是達悟人的墓地,他們會將品行不良或無後的人採用海葬的方式在那邊處理掉。因此其實饅頭岩算是當地的不祥之地。饅頭岩旁邊就是椰油國小。
我在拿威家也聽到關於椰油國小的一些靈異傳聞。
走到祈禱山頂端,就會看到一個被鐵絲網圍住的區域。
台灣人嘛,就是愛亂丟垃圾、愛亂帶東西走,所以當地人會覺得不爽,也是很正常的。現在蘭嶼觀光客愈來愈多了,因此破壞的情形也愈來愈嚴重了。希望各位有機會到蘭嶼,請不要亂丟垃圾、也請不要帶走屬於蘭嶼的任何東西。
從祈禱山下來之後,在四季吃了酸辣湯餃,還不差啦!
水餃的份量還算不錯,可惜數量有點少,所以我下午沒多久就餓了!四季可是蘭嶼人都會推薦的好店喔!總比某些賣調理包的店好多了(至於哪間我就不說了,問當地人都知道)。
在等湯餃來的時候,看到書架上有一本攝影集,裡面是用黑白膠卷拍的,1960年代的蘭嶼。那時候台灣還是戒嚴社會,蘭嶼也幾乎是原始的狀態。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18332
裡面的一切看起來都很真實,真實的蘭嶼人、真實的蘭嶼文化。
我看這本攝影集看了好久,裡面的一切是這麼的美,原始的美,很純潔。拍攝者謝震隆老師前幾年帶了幾名學生又回到蘭嶼,原本要拍一個星期的,但是他第三天就很失落的離開了蘭嶼。因為他覺得現在的蘭嶼已經不是當初他看到的那個樣子了。
他在書裡面說現在蘭嶼的傳統儀式已經淪為表演性質,例如大船下水是非常嚴肅震撼的祭典,但是現在卻會大家嬉鬧毫不莊重;還說現在的年輕蘭嶼人只會無恥的跟觀光客要錢……之類的話,用詞很重。
其實我懂他的想法,但其實也不能完全怪蘭嶼人。蘭嶼的這些港口、旅館、機場都不是蘭嶼人蓋的。而其實他當初以一個文化優越的角色去拍攝了蘭嶼原始風貌,卻去責怪那些也試著成為優越者的蘭嶼人,我個人覺得是不太恰當。
我想以一個從小家裡開照相館的人來說,應該沒辦法體會那種生活在原始社會的感覺吧!他如果設身處地的站在蘭嶼人的角度想,我想他就不會用這麼重的言詞來批評現在的蘭嶼人了。所謂的進步,就是這麼回事。
其實啊,在蘭嶼的時候感觸很多……大多數時候,這不是一趟快樂的旅程。
------------------------
2011蘭嶼春天紀行系列文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