狗狗是很笨的動物,因為只要你對他有一點點的好,他就會把整個心都給你。從今以後,他唯一的願望就是能夠跟你生活在一起,能夠每天陪著你直到停止呼吸。無論如何他都不會離開你、背叛你,他有的只是滿滿的愛與熱情。這麼單純率真的心靈,難道你真的忍心傷害他嗎?在人類爾虞我詐的社會中,難道狗狗這種無私的熱情不值得我們給予重視和疼惜嗎?流浪狗的外表或許很髒、或許有病,但是請相信他們的內心絕對比任何一個人類的心靈都來的純潔無暇!

  看到狗媽媽生出小狗狗的時候,仔細的舔舐、餵哺他的小寶貝,就知道他們母子的感情多麼的深厚。每一隻狗媽媽一定都希望自己的小寶貝能夠平安的長大,能夠陪在他的身邊,共享天倫之樂。但是人類卻濫用狗媽媽的母性,逼使他們生下一胎又一胎的小狗狗。把小狗狗拿到狗市販賣後,卻又不給狗媽媽好的營養與照顧,反而又繼續利用她生物的本能繼續生下一胎又一胎的小狗狗。等到體能不堪、身體機能退化之後,就將其拋棄於荒野或深山。這種喪盡天良的事情,難道你還想當他們的幫兇嗎?就算要買狗狗,也請您挑選優良的、會好好照顧狗狗的繁殖業者,不要再讓黑心的繁殖業者拿了你的血汗錢,卻每天都在虐待這些無辜的狗狗們。不要再當他們的幫兇了!請想想那些生活在惡劣的環境中被迫燃燒自己幫狗販賺錢的可憐狗狗,拜託!

2011年10月24日 星期一

[義工]八里※樂山療養院一日義工(Panasonic DMC-LX5)



之前的週休二日應邦妮之邀到位在八里的樂山療養院去當義工,因為他們現在剛搬遷到新的院舍,但是又趕著要在下星期申請內政部的補助,所以一時之間大家都手忙腳亂,需要很多義工幫忙,所以就去了。星期六原本是在醫務室幫忙,後來就去幫忙刷油漆啦!

同行的有金牌跟Pasha,假日一起來做義工感覺很充實噢!不過很可惜的因為小黑被爸媽帶回去宜蘭了,所以原本有說要帶小黑來,卻無法成行><。

樂山療養院是在日治時期就已經成立,原本叫做「樂山園」。樂山園曾是由到台灣的漢生病(痲瘋病)聚落之一,是由到台灣行醫的加拿大籍醫生戴仁壽,在友人明有德(Hugh MacMillan)和郭水龍牧師的協助下所成立,樂生園於1934年3月於台北州淡水郡八里庄啟用,園中強調「自治」與「自養」的癩病園生活型態,並以病友最終能回到人群為目標,故居住在樂山園的病友被教導基礎醫護知識,除了可自我照護外,出院後亦能傳播防治知識。樂山園並與馬偕醫院的癩病診療所業務結合。

樂山園初成立時,共有房舍20間,每間房可供四人居住。管理制度是仿效英屬非洲和印度等地的「自願隔離」機制。當時樂山園主要採用的治療方式為施打大楓子油,與「工作治療」同時並進,建立院民自給自足的經濟模式。有別於日本殖民官方樂生療養院的強制隔離政策。樂山園的收容人數不足80人,其中亦包括無法回歸人群的末期患者,1939年時,約有十名病患,不接受「工作治療」的制度,由樂生園轉至樂生院。

1940年戴仁壽醫師因太平洋戰爭爆發離開台灣,1944年,樂山園的病患移至樂生院。樂山園由日本殖民政府接收,作為彈藥儲存地和松山療養院轉來的精神病患收容所。

樂山療養院目前是由基督教長老教會管理,裡面有一百多明院生,目前收留的主要是智能障礙與棄嬰。園內也有很多老建築,那些在日治時期建造的紅磚屋依舊保存的非常良好,而且不知倒是不是錯覺,紅磚堆砌的十分整齊,跟一般常見的紅磚屋有一些不同,每一塊磚頭對的整整齊齊的,屋角也切成一直線,令人折服。每一間紅磚屋的門上面一定會有一塊石碑,上面寫著一些人名或教會的名稱,我想應該是捐助者的題名,其中我還看到來自海外的基督教會,與著名的商賈辜顯榮的名字,因此當時募款的對象除了台灣的富商外,應該也透過基督教的系統在世界上募款。真的很佩服戴仁壽先生在這裡投注的大愛與心力,才有今天的宏大規模。

另外因為院區歷史已久,所以很多植物都已經攀爬到建物上面,形成一種很有歷史感的氛圍,有不少戲劇也在此拍攝。午後在此散步感覺非常的悠閒清靜,不過蚊子真的真的很多。我也有點疑惑的是,舊院舍的門都很厚重,而且門閂也很粗,老實說看了覺得頗沈重。目前舊院舍幾乎都已經空置,但仍可一窺以前病人的生活起居環境。也希望這些建築可以一直保留著,因為這也是一種時代的記憶與文化的遺跡。

黑白的照片是LX5的噴沙色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請多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