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期六跟星期天,分別到了淡水與三坑。淡水老街沒啥特別的,所謂的老街也一點都不老,反而是又髒又臭,垃圾與垃圾水滿地都是,人潮擁擠,東西也不好吃,也沒特色,只是為了參加晚上的造勢活動而純粹逛逛而已,至於三坑老街就讓我覺得很喜歡,觀光客不多,沒有什麼商業氣息,空氣清新,安靜。
這次拍攝還是用Nikon FE + AIS50/1.4 + Sigma 24/1.8三顆鏡頭,底片是Fujifilm X-Tra 400,新莊麗來沖掃。拿照片的時候問了一下,原來麗來在掃描的時候會視情況調整照片,因此以後還是叫他別調了。另外麗來掃出來的飽和度(尤其紅色)、對比都比台北影像高一些。
另外,X-Tra 400的色調,還是要過曝一格最好看,也就是當成ISO 200來拍攝。尤其拍人的色調,不用調整就可以得到很棒的膚色。當然拍風景的話就比較不那麼適合,因為口味比較清淡。但其實,某種程度上後製稍微調一下對比與飽和也是可以補足一部分。














這張那時候已經很暗了,竟然拍的下來我自己也很意外!是一支Welsh Corgi被主人剃毛,但屁股留了一個愛心,引起許多路人注意>///<。
接下來就到了桃園三坑,是星期天下午。三坑的午後很舒服,而且附近有很棒的自行車道,騎著機車慢慢閒晃也是很不錯的午後休閒。
三坑老街有「龍潭第一街」的稱號,過去由於舟楫之利,大漢溪的船隻會在三坑停靠,作為轉口貿易的重要據點,因此三坑一度是商賈雲集,人潮熙熙攘攘的繁榮市街,但隨著桃園大圳的修築,大漢溪水位下降,加上公路的通車,三坑失去了貿易據點的功能,迅速的沒落了。但這樣的沒落也讓三坑老街似乎就這樣被封印在舊時代,因此現在的三坑老街,不像台灣的某些「老街」根本一點不老,只能說是假老街之名而已。
而其實三坑老街我還算蠻熟悉的,之前還在當採訪編輯的時候,有一陣子常常往這裡跑,那時候只覺得這裡是個普通的老街,很純粹的老街,因為真的就是也沒什麼現代的矯飾,房子很舊,人煙很少。而近年來經過桃園縣政府大力的推動三坑自行車道的觀光,讓三坑也多了一些變化,也有一些現代的裝飾,當然也免不了政治人物的落款,但大部分的街屋都還是保留著蠻純樸的風貌,店家也很有人情味,讓我算是重新喜歡上這裡了。
三坑老街絕大多數的店家都是只有週六、週日營業。


這是三坑老街『阿香菜包』的客家菜包,這間店在老街一進去就可以看得到,生意很好。客家菜包的包子皮不是用一般的麵皮,而是像粿一樣,很特別。客家人日常飲食以米食為主,所以用糯米為主要原料加工製成例如粿類、麻糬等食品,而較少麵食。

這張麗來紅色掃到爆掉了……


這是三坑老街的「牛汶水」,是麻糬泡在黑糖水裡面,加上了一些芝麻與花生,是以前農家的點心,因為作法簡單方便,又可以快速補充熱量,因此是很棒的點心。之所以稱為「牛汶水」,是取其型似牛泡在泥漿裡面的神態。是很有古趣的名稱。
這裡的牛汶水跟內灣的不一樣,內灣的是下面這樣:
最明顯的差別就是麻糬的大小,內灣的麻糬很大,要用湯匙切開來吃,而內灣則是小的多。可說是各有特色。

這張麗來把紅色掃到爆掉了……



剛出生沒多久的小兔兔跟兔媽媽,超可愛>////<

最後到了三坑紅橋,就回台北嘍!回程還繞到中壢龍崗去吃米干,那裡可是我以前服役的地點呢!不過我們部隊已經解編,而當時的營區現在也變成其他部隊的駐地了。米干的照片還在相機裡面。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歡迎留言,請多指教!